說真的,到目前為止,我還沒為孩子投保醫療險。曾經有想過,但是未好好了解過商品,我實在無法只聽保險員單方面的說法,就掏出錢來買。
因為最近身邊有兩個較好的同事要升格當爸爸、媽媽了,除了會一起討論產檢啊、生產啊、坐月子啊,越到懷孕後期,越會討論到新生兒的部分,保險就是其中一樣。那天,準媽媽告訴我,她看到了一個類保本的20年期的醫療險,若在保險期沒有出險,未來會歸還所繳保費當做教育基金,乍聽之下,我覺得相當不錯,但稍加思考後我不知道這樣會不會造成在這過程中,因為想要拿回保費,所以不會輕易出險,而失去原本自己投保的目的,我的意思是,若是以未來教育基金為目標,或許去尋找別的投資理財工具會更單純、甚至有利。
以我本身而言,量力而為是我主要考量,總不能為了繳保費,讓自己的生活壓力很大,尤其是醫療險的部分,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在不確定當中,我只能以過去家人疾病的經驗去衡量,加上評估過公司目前的團保項目,我選擇了風險自留。而在孩子上一年級時,我才另外加保了產險出的俗稱調皮搗蛋險,念書後學校也會有學生保險,所以我覺得這樣配置可以接受。女兒原本要比照辦理,不過我卻忘了團保必須在新生兒三個月內加保,不然一年只有特定的某個月的時間可以加保。好死不死的,女兒進醫院跟吃飯一樣,雖然都是小孩常見的症狀,但我錯過了那段黃金時光,因此接下來的兩、三年我闖關都失敗,被拒保。以醫療費用來說,不選擇單人房,那根本不算什麼,但以像女兒前兩年平均四個月住院一次的頻率,真的會讓工薪族的父母親很困擾,只是我一向有強大的支援系統,三番兩次下來還是可以接受。
所以不論對錯,我認為保險的存在就是要分擔那種罕見、重大的疾病,當孩子小時去投保,要分散的就是這種風險。我鼓勵準媽媽去保,原因是她自己本身有腦下垂體異常分泌的情況,她在高中的時候發病,這不是遺傳,也不確定到底原因是什麼,但是她自此都被拒保。因而,對她而言,能為孩子買份保險就是一樣對孩子的疼愛表現,她會開心。但對於準爸爸,我就認為看個人了。能繳得出保費的人,大部分孩子一般的疾病,都會有能力去承擔的。
我的第一張醫療險是媽媽在我19歲的時候保的人情險,就是最一般的,她負擔得起的。她大概幫我繳了5年,後來的15年我就自己拿回來繳,直到期滿我一次都沒用過,反而也因為這張,我才能以"強健體"的身分保了那張6年期年繳20萬左右,但第一年期滿,不論怎麼死都理賠300萬左右的壽險。也就因為我自己曾經有繳過自己的醫療險,我體悟到過去的日額1000元在現今的時代根本不夠,或者說現在醫院都希望病人能免住院就不要住院,多的是門診手術,而20年後的醫療行為到底與現在會有多大的差別? 於是,我想了想,我覺得媽媽這種作法也很不錯(雖然當時她絕對沒有這個意思)。兒子滿9歲了,我預計他滿15歲那年再幫他開始規劃醫療險,我相信在那個時候,所推出的醫療險會更貼近現況,然後我幫他繳十年,另外的十年讓他自己去承擔,無論他和我都不會有太多的壓力。
另外,保險是因人而異的,兒子保的調皮搗蛋險,我在女兒三歲的時候也幫她加保了,因為她真的是調皮搗蛋! 相對來說,她的風險高過於哥哥,不怕她被人欺負,只怕別的家長過來告狀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