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如同前述,成長過程物質生活相對低下的我,對金錢有著極度的不安全感,是標準的省了一塊錢,才是賺了一塊錢的人。更不敢投資,怕血本無歸,有錢傍身才有安全感。

 

原本,我唯一的理財方式就是定存,看著存摺的數字越來越多,會有種莫名的滿足感。以為有點錢在手上之後,花錢會隨興一點,但事實證明,因為你會想要讓存摺的數字更快更多,反而是更嚴格執行先扣除儲蓄的部分,為達到自己預定的時間內累積到計畫中的金額,剩下的才是可支出的部分,這樣對數字的掌控可以更為清楚。後來有了兒子,覺得似乎該要有保險,可去了解之後,還是有種保費打水漂的感覺,導致我最先買的還是儲蓄險。

 

早在大學時期,我就有買了六年10萬元的郵局壽險,每個月扣一千多元,以儲蓄來說這還不夠格,但我的目的是我死的話,多少有點喪葬費,而且也是這一筆錢,讓我了解所謂的積少成多、積沙成塔。所以在兒子一歲左右,我以他的名義買了個20年期的年金險,20年後大概就是100萬,當作他的成年禮;同時,我以當時自身的經濟考量,保了個6年期的儲蓄險,每年保費大約13萬。我都是年繳,因為年繳保費比較便宜,每個月我就是定存我隔年要繳的保費金額,這對習慣定存的我還說,非常容易。隔一年,因為對年金險的印象不錯,一次去銀行辦事又被游說買了個6年期的年金險。後來,也是在同一間銀行,認識了一個理專,我又發現我一個致命傷,只要對方跟我說他有買的話,我大概就會跟了,那次,我買了南非幣債劵,也因為這樣,我開始接觸了基金。

 

我發現,不以絕對的保險觀念去看待保險的話,保險其實是很不錯的理財工具,尤其是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言,當然前提是他還分辨得出解約的殺傷力,所以說不會造成生活壓力的錢才能拿來投資的話是絕對的真理,或者說扣除儲蓄的部分後才是生活費也是累積財富的捷徑。就因為提早解約的損失太過強大,連帶著儲蓄險就是有強迫儲蓄的效果,買之前,除了有之後的每一期都繳的出來的把握外,還要有基本隨時都可活用的3~6個月的週轉金,當初我都準備好這些,我才購買的。儲蓄險也是個很好拒絕要向你借錢的人的理由,絕大部分的人聽到,就不會再繼續纏下去。再來,化整為零的效果大過於定存,就像我說的,每個月定存後再年繳保費,你會在心理上覺得自己存了很多錢,更有動力繼續儲蓄。還有,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,選擇適合的年期,到期就有一筆資金可以運用,也不怕解約傷本。我就是隔一、兩年陸續買了幾個六年期的儲蓄險,因為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用錢,我乾脆這樣來買,到時需要用錢我就可以先解一個或者我都不需要,我就放著讓它生利息,像去年,老弟買塊地需要現金付頭期,我就解了個儲蓄險借他,利息當然是照算的。我也有聽過,因為沒把握自己能好好執行每月定存的動作,乾脆每個月辦一張年繳保單,這樣就能每個月自動轉帳又不付到月繳的保費,真到要用錢,可以酌量解約,而不是一次損失一大筆。後來因為開始接觸基金和股票,才沒有再買儲蓄險,最後一次買的是躉繳的壽險,打算放十年作為兒子的大學學費。

 

那為什麼說接觸基金和股票後,就不買儲蓄險了呢? 因為這是風險分散考量後的結論。絕大部分的人,是靠著自己工作賺錢生活的,也就是說自己的財富是得靠自己累積的,當累積的還不夠,最好就不要想著那種有高報酬卻會有高風險的理財工具,儲蓄險運用的好,不會大賺但保本,在分配資產時,一定要有絕對安全的那塊,所以我非常贊成年輕人用儲蓄險來強迫儲蓄。而對於現階段的我,我已有了安全穩健的資產配置,相對來說,我就可以承擔高風險的投資行為,我才會不再購買儲蓄險。

 

去年我自己規劃了一個醫療險,如何思考的,改天可以和大家交流;也另外買了個真的是保險的壽險,那是個美金給付的壽險,6年期,每年我抓20萬台幣,滿第一年後不論怎麼死,賠償金都是300萬台幣左右,我覺得完全符合我的需求,因為賠償金高的壽險,要不就是與自己所繳保費相差不遠,要不就是意外險,有限制怎麼死亡。

 

總的來說,保險也是理財工具之一,至於它好不好端看你如何運用,如何去看待它;同時間,它也是項商品,買到自己想要、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,也需要花時間、精神去了解它,而不是等到不得不要使用時,給了自己一個大驚喜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紅心芭樂 的頭像
    紅心芭樂

    李子紅了,柿子紅了。

    紅心芭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